宠物狗-宠物猫-pet86宠物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其它] 争奇斗艳的昆虫世界---昆虫知识ABC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1: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竹节虫目Phasmatodea (竹节虫,虫修)
头小,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前胸短;中、后胸长,第1腹节与后胸合并。翅发达或消失。体长通常在10-130毫米之间,但最长的种类可达330毫米,是昆虫中身体最长的一种。另一些种类的体形宽阔似叶,叫叶虫修。它们都喜欢生活在植物上,白天静伏不动,晚间活动取食。它们是著名的拟态昆虫。

世界已知约2500种,均为植食性种类,大多数种类发现在热带潮湿地区,主要分布在东方澳洲地区,但在干燥与温带地区也有发现。我国已记载200多种。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如枝似叶称修目,体细足长如修竹;更有宽扁似树叶,躲在林间害植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1: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蛩蠊目Gryllobattodea (蛩蠊)
这类昆虫的形态既似蟋蟀又象蜚蠊,故名蛩蠊目。体长13-30毫米。无翅;触角丝状,复眼小,无单眼。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雄虫腹部末端有刺突。已知种类都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石块、朽木及土壤中。为肉食性昆虫,属稀有种类。

本目现存种类仅知1科4属29种和亚种。其分布区狭窄,目前仅限于北美落基山脉以西以及亚洲东北部、西伯利亚南部等高纬度地带。我国仅知1种,1986年首先发现于东北长白上,命名为中华蛩蠊Galloisiana
sinensis
Wang(仿陈瑞瑾图), 1988年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体扁无翅蛩蠊目,雄跗有片腹末刺;上颚发达前胸大,个体稀少活化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1: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等翅目Isoptera (白蚁,虫尉)
[经济意义]
等翅目昆虫是一类社会性昆虫,具有集群的巢居习性和复杂的品级分化。因其习性有趣而又经济意义突出,很早就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白蚁是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房屋及建筑物、储存物资等的大敌。它的危害具有破坏性、隐蔽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民间流传有这样一个歌谣:小小白蚁,身似糯米,莫说不大,铜头铁嘴。逢山径过,遇水穿底,若问危害,一片半里。蛀蚀特征,纸张布匹,梁架家具,木质纤维,危及房屋,威胁坝堤。

[识别特征]因前、后翅大小、形状相等,故名等翅目。成虫象蚂蚁,但体胖,特别是无色,所以又叫白蚁,简称虫尉。体长一般为3.5-6
毫米。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有翅型白蚁在婚飞后翅膀脱落,仅留下翅鳞。腹节10节,有尾须,外生殖器不明显。

白蚁与蚂蚁的区别
01.jpg
[种类与分布]世界已知3000多种,绝大部分都生活在热带。我国有白蚁400多种。白蚁的品级分化与习性请参看“等级森严的社会生活--白蚁”。其危害与防治请看“挖建筑物墙脚的能手”。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筑巢白蚁等翅目,四翅相同角念珠;工蚁兵蚁繁殖蚁,婚飞脱翅土木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1: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纺足目Embioptera (足丝蚁)

本目因前足跗节能分泌丝织网或结巢而得名。植食性,对植物很少有明显危害,其形态、生理和生态富有探索和研究价值,又易于在实验室内培养。

体长4-6毫米。细长而扁平,柔软,腹部与胸部几乎等长,褐色、黄褐色或具有金属光泽。翅烟灰色。口器咀嚼式,复眼较小。触角丝状或念珠状。雌虫无翅。前足第1跗节扩大,能泌丝结网。

世界已知3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分布到温带地区。我国仅记载了6种。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足丝蚁乃纺足目,前足纺丝在基跗;胸长尾短分二节,雄有四翅雌则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1: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缺翅目Zoraptera (缺翅虫)

本目为一类原始的稀有昆虫,具有集群的生活习性。缺翅目是昆虫纲中最小的一个目,也是了解最少的一个目。该目1913年首先建立,由于最初发现的种类都是无翅型,故命名为缺翅目,后来才发现有翅型。

体长很少超过3-4毫米。有翅型翅展约7毫米。体扁平,褐色或暗黑色。头大,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常无翅,有翅型的翅狭长。膜质,翅脉简单。腹部10节,尾须短而不分节。雌虫无产卵器。

世界已知1科1属27种,多数分布在近赤道两旁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多生活在常绿阔叶林内,在倒木、折木的树皮下。通常幼虫和成虫集聚在一起,惊动后四处奔跑逃逸,十分活泼有趣。我国1973、1974年才在西藏发现2种缺翅虫,分别命名为中华缺翅虫(仿陈瑞瑾图)和墨脱缺翅虫。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触角九节缺翅目,一节尾须二节跗;无翅有翅常脱落,隐居高温高湿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1: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革翅目 Dermaptera (蠼螋)

本目昆虫与人类关系不很密切,少数种类危害花卉、贮粮、贮藏果品、家蚕及新鲜昆虫标本,有的种类是蝙蝠和鼠的体外寄生者。革翅目一般喜夜间活动,白天常隐藏在土壤、石块、枯枝、垃圾下。蠼螋腹部第3、4节的腺褶能分泌特殊的臭气驱敌。尾铗是防御的有力武器,受惊吓时,常反举腹部,张开双铗,以示威吓状,而遇劲敌则往往装死不动。雌虫有护卵育幼的特殊习性。

[识别要点] 体长4-35毫米。体狭长,略扁平。头扁宽,触角丝状,无单眼,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发达,方形或长方形。体表革质,有光泽。有翅或无翅。有翅则前翅特化为极小的革翅;后翅大,膜质,扇形或略呈圆形,休息时纵横折叠在前翅下,但常露出前翅外。尾须呈铗状。无产卵器。(仿于延芬图)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近2000种,盛产于热带和亚热带,由温带向寒带种类数递减,但在喜马拉雅地区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也存在它们的踪迹。我国目前已记载211种。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前翅短截革翅目,后翅如扇脉似骨;尾须坚硬呈铗状,蠼螋护卵似鸡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1: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啮虫目Psocoptera (书虱)

本目通常称书虱,因为一些种类常生活在书丛中,也有一些生活在谷物中,更常见到的是在植物间、树皮下、地衣及旧木上。

[识别要点]体长1-10毫米。柔弱,有长翅、短翅、小翅或无翅型种类。无翅的种类较少。头大,后唇基十分发达,呈球形凸出。口器咀嚼式。前翅大,多有斑纹和翅痣,休息时翅常呈屋脊状或平置于体背。腹部10节,无尾须。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4660多种,分布于世界各大动物区,尤以热带、亚热带及温带的林区为多。我国已记载585种。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书虱树虱啮虫目,唇基突出尾须无;前翅具痣脉如波,翅形多变少数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1: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食毛目Mallophaga(鸟虱,羽虱)

俗称羽虱。体型微小,体壁坚韧,无翅,善于爬行。常寄生在鸟类,少数寄生在哺乳动物的体外,食毛屑、鳞屑及皮肤分泌物,引起寄主瘙痒,烦燥不安,有碍家禽生长,并传播禽类疾病。也有少数种类吸取寄主的血液。世界已知4500多种,我国有931种。

[识别要点] 体长0.5-10毫米,一般不超过5毫米。长形或宽圆形,背腹扁平,白、淡黄或褐色。头近似三角形,复眼退化,无单眼。触角短,口器咀嚼式。前胸独立,中、后胸独立或相互愈合。足攀缘式。无尾须。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下口咀嚼食毛目,触角短小节三五;前胸单独全无翅,鸟虱寄生禽兽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1: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虱目Anoplura (虱子)

俗称虱子,都是吸血的种类。成虫和若虫终生在寄主体上。寄主主要为陆生哺乳类动物,少数为海栖哺乳类,人类也常被寄生。虱子不仅吸血危害,而且使寄主奇痒不安,并能传染很多重要的人畜疾病。

[识别要点] 体长0.5-6.5毫米,细长或横宽,背腹扁平,仅腹部分节明显。头小,复眼退化或无,单眼消失。口器刺吸式,不用时常缩入头内。胸部3节愈合,足粗短,跗节1节,有1个弯爪。无尾须。本目与食毛目的区别就在于口器刺吸式,胸部3节愈合。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约500种,全球分布,但非洲与古北区的种类最多。我国已记载65种。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前口刺吸为虱目,跗爪各一攀缘足;胸部愈合全无翅,虱虮吸血害哺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1: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缨翅目Thysanoptera (蓟马)
[经济意义]
因本目昆虫有许多种类常栖息在大蓟、小蓟等植物的花中,故名蓟马。个体小,行动敏捷,能飞善跳,多生活在植物花中取食花粉和花蜜,或以植物的嫩梢、叶片及果实为生,成为农作物、花卉及林果的一害。在蓟马中也有许多种类栖息于林木的树皮与枯枝落叶下,或草丛根际间,取食菌类的孢子、菌丝体或腐殖质。此外,还有少数捕食蚜虫、粉虱、蚧壳虫、螨类等,成为害虫的天敌。

[识别要点] 体长一般为0.5-7毫米,也有少数种类体长可达8-10毫米。体细长而扁,或为圆筒形;颜色为黄褐、苍白或黑色,有的若虫红色。有翅种类单眼2-3个,无翅种类无单眼。口器锉吸式,上颚口针多不对称。翅狭长,边缘有很多长而整齐的缨状缘毛。足跗节端部有可伸缩的端泡。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约6000种,广泛分布。我国已记载336种。

①管尾亚目Tubulifera:主要特征是腹部末端(第10腹节)呈圆管状,称“尾管”。雌虫无产卵器。有翅或无翅,有翅型前后翅相似,翅脉消失,翅面无微毛。

②锯尾亚目Terebrantia:雌虫有锯状产卵器,腹部末端呈圆锥形。雄虫腹部末端阔而圆。通常有翅,前翅大,翅脉发达,至少前缘脉和1条纵脉伸到翅顶。翅面有微毛。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钻花蓟马缨翅目,体小细长常翘腹;短角聚眼口器歪,缨毛围翅具泡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1: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翅目Homoptera

(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蚧壳虫)

[经济意义]
同翅目包括蝉、沫蝉、叶蝉、角蝉、蜡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和蚧壳虫,是昆虫纲中较大的类群,形态变化较大,口器刺吸式,前翅质地相同(与半翅目相对应),故称同翅目。均以植物汁液为食,其中许多种类可以传播植物病毒病,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有些种类可以分泌蜡、胶,或形成虫瘿,产生五倍子,是重要的工业资源昆虫。蝉的鸣声悦耳动听,蜡蝉、角蝉的形态特异,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观赏昆虫。

[识别要点]
体小到大型。刺吸式口器从头部腹面后方生出,喙1-3节,多为3节。触角短,刚毛状、线状或念珠状。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休息时常呈屋脊状放置,有些蚜虫和雌性蚧壳虫无翅,雄性蚧壳虫后翅退化呈平衡棍。雌虫常有发达的产卵器。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45000多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已知3000多种。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前翅同质同翅目,喙出头下近前足,叶蝉飞虱蚜和蚧,常害农林与果蔬。

[分类系统与常见科介绍]
同翅目一般分为2个亚目,即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喙着生在头的后方,着生点在前足基节之前)和胸喙亚目
Sternorhyncha(喙着生在前足基节之间)。我国目前多采用5个亚目的分类系统,其中蝉亚目相当于头喙亚目,其余4个亚目都是胸喙亚目分出来的,现介绍如下。

①蝉亚目Cicadomorpha


喙着生在前足基节以前;触角刚毛状;前翅有明显的爪片;跗节3节。活泼善跳,飞翔能力强,许多雄虫能发音。。


A、蜡蝉科Fulgoridae



触角在复眼下,基部两节球形。额常向前延伸。后翅臀区有网状脉。本科世界已知700多种,中国已记载20多种,常见的有斑衣蜡蝉、龙眼鸡等。

B、蝉科Cicadidae




中到大型,是同翅目中个体最大的一类,有些种类体长超过50毫米。触角短,自头前方伸出。单眼3个,呈三角形排列。前足腿节膨大,下缘具刺。若虫的脱皮称“蝉蜕”,若虫被真菌寄生形成“蝉花”,均可入中药。本科世界已知约2000种,中国有仅200种,常见的蚱蝉等。

C、角蝉科Membracidae


体长2-20毫米,形态奇异,一般黑色或褐色,少数色泽艳丽。单眼2个,位于复眼间。前胸背板非常发达,向后方延伸至腹部上方,常有各种形状的突起。世界已知约3000种,中国有近300种。

D、叶蝉科Cicadellidae 或Jassidae



体长3-15毫米。单眼2个,少数种类无单眼。后足胫节有棱脊,棱脊上有3-4列刺状毛。后足胫节刺毛列是叶蝉科的最显著的识别特征。本科已知近20000种,我国已记载约1000种。该科昆虫不仅危害农作物,而且还传播植物病毒病。常见的有大青叶蝉等。

E、沫蝉科Cercopidae




体长很少超过13毫米。后足胫节有1-2个侧刺,有2横列端刺。后足基节短而呈锥状。若虫一般隐藏在自身分泌的一团泡沫中,既可防止干燥,又可避敌,故有吹泡虫或泡沫虫之称。一团泡沫中有1到多个若虫,最后一次脱皮后,沫蝉即离开泡沫活泼地四处活动,成虫不形成泡沫。

F、飞虱科Delphacidae


体长2-9毫米,多呈灰白色或褐色。前胸常呈衣领状,中胸三角形。后足胫节有2个大刺,端部有1个可动的距(距与刺的区别就在于距的基部与体壁连接处可活动)。后足胫节端部有1个大距是本科最显著的识别特征。本科世界已知15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已记载100多种。本科有许多种类是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常见的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等。

(2)木虱亚目Psyllomorpha




小型,活泼善跳。触角10节,丝状,末端分叉,着生在复眼的前方。单眼3个;喙3节,自前足基节间生出。跗节2节,后足基节有疣状突起,胫节端部有刺。若虫多有蜡腺,能分泌蜡质保护物,有的形成虫瘿,有的产生蜜露,常有蚂蚁伴随。成虫若虫刺吸植物的汁液,是农林害虫,有些还传播植物病毒病。本亚目仅包含1科,即木虱科,国内常见的有中国梨木虱、柑橘木虱等。

 

(3)蚜亚目Aphidomorpha



小型多态昆虫,同种间有无翅和有翅型。触角3-6节,有原生和次生两种不同的感觉器。跗节2节,第1节很短。腹部常有腹管,末节背板和腹板分别形成尾片和尾板。如有翅,则前翅比后翅大,前翅有翅痣。


蚜虫的生殖方式有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卵生或卵胎生。蚜虫刺吸植物汁液,引起植物发育不良,排泄蜜露,引起霉菌滋生,并能传播植物病毒病,是最重要的农林害虫类群之一。倍蚜的虫瘿五倍子是重要的工业和药用原料。世界已知4000多种,归为2总科13科。现介绍几个常见的科。

A、蚜科Aphididae


腹管明显,触角上的感觉器为圆形,很少有椭圆形。

B、绵蚜科Pemphigidae


腹管不明显或退化为盘状。触角上的感觉器为环状或断续的条状。五倍子蚜就属于本科,我国已知14种能形成五倍子的倍蚜。

C、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


无腹管。无翅蚜和幼蚜触角上只有一个感觉圈,有翅蚜触角3节,前翅两条Cu脉共柄,休息时翅平放于背上。常见的有葡萄根瘤蚜等。

D、球蚜科Adelgidae

无腹管。无翅蚜和幼蚜触角上有2个感觉圈,有翅蚜触角5节,前翅两条Cu脉分离,休息时翅呈屋脊状。常见的有红松球蚜等。

(4)粉虱亚目Aleyrodomorpha

触角7节,第2节膨大。跗节2节,等大。两性均有翅,翅上有白色蜡粉。若虫、成虫腹部末端背面有
管状孔。刺吸植物汁液,是柑橘等木本植物及温室中栽培植物的主要害虫,常见的有黑刺粉虱、温室粉虱等。

(5)蚧亚目Coccomorpha


一般称为蚧壳虫,形态奇特,雌雄异形。雄虫有1对膜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跗节1节。雌虫无翅,跗节1-2节,3个体段常愈合,头胸分界不清,有的连腹部也分节不清。常被有蜡质、胶质的分泌物,或有特殊的蚧壳保护。多寄生于木本植物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园艺和林木害虫。有的蚧壳虫分泌蜡、胶、色素,成为重要的工业资源和药用资源昆虫。世界已知5000多种,每年还有新种发现。


A、绵蚧科Monophlebidae

多数大型。雄有复眼,触角10节,翅黑色或烟煤色。雌虫触角11节,胸、腹部分节明显。腹部背面有气门,无肛环及刺毛。口器和足发达。蜡丝特别发达。若虫触角6节,末端稍膨大。重要的害虫有吹绵蚧、草履蚧等。

B、旌蚧科Ortheziidae

主要特征是肛门上有1个骨化的肛环,上有6根毛。雄性有复眼和单眼,触角9节,末节端部有1个刺状的瘤。雌虫触角4-9节,腹部背面有气门。常见的有荨麻旌蚧等。

C、胶蚧科Lacciferidae



雌虫体包被在胶壳内,壳上有3个小孔;虫体略呈卵形,头很小,触角退化,瘤状;胸部占虫体的绝大部分;足退化;腹部末端有肛环及刺毛10根。雄虫触角10节,腹部末端有2根长蜡丝。胶蚧分泌的紫胶是国防和民用工业重要的防潮涂料、光洁涂料和粘合剂,紫胶蜡是硬型天然蜡,有广泛用途。我国报道的胶蚧科昆虫有10种。

D、粉蚧科Pseudococcidae


雌虫通常卵圆形,少数长形或圆形。体壁通常软,分节明显。腹部末端有肛叶、肛环及肛环刺毛4-8根(通常6根),足发达,无腹气门。自由生活,身体表面有蜡粉。雄虫通常有翅,单眼4-6个;腹部末端有1对长蜡丝。常见的有橘臀纹粉蚧、橘小粉蚧等。

E、蜡蚧科(蚧科)Coccodae

雌虫体分节不明显;触角6-8节;足短小;腹部末端有臀裂,肛门有肛环及肛环刺毛,肛门上有1对三角形的肛板。雄虫触角10节,单眼4-10个,一般6个,腹部末端有2长蜡丝。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寄生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多数种类是农林、园艺害虫。我国常见的有红蜡蚧、龟蜡蚧等。白蜡虫是我国特有的重要产蜡资源昆虫,分布于秦岭以南各省,寄主植物是白蜡树和女贞等。

F、盾蚧科Diaspididae


雌虫被若虫的两次脱皮及分泌物所形成的盾状蚧壳所遮盖;头与前胸愈合;腹部末端数节(5-8节)常愈合成一整块骨板,称为臀板。雄虫蚧壳由第1次脱皮及分泌物组成;触角丝状,10节;大多有翅;腹部末端无蜡丝。世界已知2000多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寄主植物范围广,是果树、林木、观赏植物上常见的害虫,特别是柑橘上盾蚧科害虫种类最多。常见的有矢尖盾蚧、梨枝圆盾蚧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1: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半翅目Hemiptera (蝽象,蝽)
[经济意义]大部分种类成虫前翅的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为半鞘翅。常有臭腺,有些能发出使人恶心的气味。若虫的体形及习性与成虫相似,吸食植物汁液或捕食小动物,一些食农林害虫或益虫,少数吸食血液,传播疾病。

[识别要点] 体长1.5-160毫米,体壁坚硬,较扁平,常为圆形或细长,体绿、褐或具明显的警戒色斑纹。触角常为丝状,3-5节,露出或隐藏在复眼下的沟内。口器刺吸式,喙一般4节,着生点在头的前端。前胸背板大,中胸小盾片发达,外露。臭腺孔位于胸部腹面。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38000多种,是昆虫纲中的大类之一。全世界各大动物地理区都有分布。中国已记录的种类有3100多种。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基革端膜半翅目,前胸发达盾片露;刺吸口器分节喙,水陆取食动植物。

[分类系统与常见科介绍]
本目有时与同翅目合称半翅目(广义),本目则称异翅亚目。本目通常分为隐角亚目Cryptocerata
和显角亚目Gymnocerata
两类,因前者多为水生昆虫,后者多为陆生昆虫,所以又被分别叫做水栖组Hydrocorisae
和陆栖组Geocorisae。目前有人将半翅目分为7个亚目,因比较烦琐,这里就不介绍了,仍按通常的两个亚目系统介绍如下。

(1)隐角亚目Cryptocerata


触角比头部短,隐藏在复眼下的沟中;多为水生种类。

A、负子蝽科(田鳖科)Belostomatidae

体长9-110毫米。前足捕捉式,腹部末端的呼吸管短而扁,能缩入。触角4节,前3节一侧具有叶状突起。成虫臭腺发达。

世界已知143种,广泛分布。我国有3属7种,大型的桂花蝉
Lethocerus
indica
Lep. & Serv.
可食用。多生活在静水中,常附着在水草上静伺猎物,捕食凶猛。趋光性强。雌虫产卵于雄虫背上,后者常游到水面或用足划水使卵得到充足的氧气,以利孵化。


B、蝎蝽科Nepidae


体长15-45毫米。头部扁平。触角第2节或2、3两节有指状突起。前足捕捉式,中、后足细长,适合步行。各足跗节均为1节。

世界广泛分布,已知231种。我国有5属16种。生活在静水中,不善游泳,足在水中运动也采取爬行的方式,取食各种小动物。


C、仰蝽科Notonectidae


体长5-15毫米。常较狭长,身体向后逐渐狭尖,呈优美的流线型。白色、灰白色或具蓝色斑。终生以背面向下,腹面向上的姿势在水中生活。整个身体背面纵向隆起,呈船底状。腹部腹面下凹,有一纵中脊。后足很发达,压扁成桨状游泳足,休息时伸向前方。捕食性。

世界已知340种,我国有21种。


D、划蝽科Corixidae


体长2.5-15毫米,体多狭长,成两侧平行的流线型。在较淡的底色上具有典型的斑马式的黑色横走斑纹,很易识别。头部后缘多少覆盖在前胸背板上。前足一般粗短,跗节1节,特化加粗为匙形;后足游泳式。

世界已知550多种,我国有51种。生活在各式静水和缓慢流动的水体中,从小水塘到大湖泊都有分布,一些种类在高盐湖泊中也能生存。基本上以藻类为食。多数种类能发音,有很强的趋光性。

(2)显角亚目Gymnocerata

触角至少等于头部的长度,4-5节,显露。臭腺发达。植食性。多为陆生种类。

A、土蝽科Cydnidae


小型至中大型。褐、黑褐或黑色,个别种类有白色或蓝白色花斑。触角多为5节,少数4节,较短粗。小盾片长约为前翅之半或更长,部分种类小盾片较长而端部宽圆。前足胫节扁平,两侧具强刺,适合开掘。中、后足顶端具刷状毛。

世界已知约600种,广泛分布,我国有50多种。栖息于地表和地被物下,或在植物的根际间、土缝中生活,吸食植物的根部或茎的基部。土蝽能排出强烈的臭气,许多种类有趋光性,有些种类的成虫有护卵的习性,若虫有群集的习性。


B、蝽科Pentatomidae



小型至大型,多为椭圆形,背面一般较平,体色多样。触角5节,极少数4节。有单眼,前胸背板常为六角形。小盾片发达,三角形或舌状。喙4节。后足胫节无强刺或有小刺。臭腺发达。


蝽科是半翅目中最常见的大科之一,由于体现较大且多营暴露生活,因而为人所熟知。世界已知4100种,我国有360种。生活在植物上,大多为植食性。喜吸食果实或种子,也吸食植物汁液,许多种类是农林害虫。常见的有谷蝽、稻绿蝽等。


C、盾蝽科Scutelleridae

vspace="5" width="136" height="184">
小型至中大型。背面强烈圆隆,腹面平坦,卵圆形。许多种类有鲜艳的色彩和花斑。头多短宽。触角4或5节。小盾片极大,U形,能盖住整个腹部和前翅的绝大部分。前翅与体等长,膜片不能折回。臭腺发达。

世界已知450种,广泛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更为常见。我国已知约40种。生活在植物上,较大型的种类多栖息在树木上。植食性,常偏喜吸食果实,可造成各种危害。常见的有丽盾蝽、油茶宽盾蝽等。


 

D、龟蝽科(圆蝽科)Plataspiddae



小型至中小型。体短宽,后缘多少平截。梯形或倒卵形,腹面平而背面圆隆,略呈龟状或豆粒状。黑色有光泽,常具黄色斑纹。与盾蝽科相似,但体小而圆,前翅较体长,膜片能折回。前胸背板侧缘前部成叶状向两侧扩展。

世界已知500多种,分布在旧大陆,热带、亚热带种类丰富。我国有90多种。多栖息在植物枝条上,少数栖息于树皮缝隙中。常成小群聚集,可发出强烈的臭气。以豆科植物为寄主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圆龟蝽、豆龟蝽等。

E、缘蝽科Coreidae


中到大型。体形多样,常为椭圆形。体呈黄、褐、黑褐或鲜绿色,个别种类有鲜艳的花斑。常分泌强烈的臭味。触角4节,喙4节,有单眼,翅的膜片上有8-9条脉。

世界已知约1800种,广泛分布,暖热地带为多。我国有近200种。全部为植食性,吸食寄主的汁液,尤喜吸食花果。许多种类对作为造成危害。常见的有稻棘缘蝽等。


F、长蝽科Lygaeidae



微小至中形。体形多样,常为椭圆形。晦暗,但少数类群鲜艳红色有大黑斑。与缘蝽科相似,但前翅膜片上有4-5条脉。

世界已知约4000种,广泛分布。我国有约320种。生活于地表和地被物间以及植物上,后者包括叶鞘内、蒴果中、针叶树球果的果鳞下等。有相当一部分种类嗜食果实和种子,吸食植物汁液的种类也不少。若虫拟态蚂蚁的种类挺多。重要的害虫有高粱长蝽
Dimorphopterus
japonicus
Hidaka等。


G、红蝽科Pyrrhocoridae


中到大型。椭圆形,多为鲜红色而有黑斑。触角4节,喙4节,无单眼。

世界已知约300种,广泛分布,主要在暖热地带。我国有36种。植食性,取食果实和种子。常见的有棉红蝽等。

H、盲蝽科Miridae


小至中形,体形多样。大多数无单眼,身体相对柔弱,足常易断落。前翅常折叠,膜片上只有1大1小两个翅室,其余翅脉均消失。


本科为半翅目中最大的一个科,世界已知约10000种,广泛分布。我国已知560多种,实际种数估计可达千种。多生活在植物上,行动活泼,善飞翔,喜食植物的花果。部分类群捕食蚜虫、螨类等小动物及虫卵。一些种类还可兼食植物与动物两种食料。常见的有丽绿盲蝽等。


I、网蝽科Tingididae



小到中型。体多扁平,有相对宽平的前翅,体色缺乏鲜艳的色彩。前胸背板及前翅遍布网格状棱起所组成的花纹,极易识别。

世界已知2000种以上,世界性分布。我国有170多种。生活在植物上,多栖息于叶片反面,若虫尤其如此。也有的种类生活在树皮缝隙、地被物间及苔藓层下。全部植食性,少数能形成虫瘿。常见的有亮冠网蝽等。


J、猎蝽科Reduviidae


小型至大型,体长最大可达40毫米。体形极其多样。多数种类体壁坚硬,黄、褐或黑色,不少种类有鲜红的色斑。头部常在眼后变细伸长。触角4节,喙3节,喙不伸达中足基部。许多种类的前足特化为捕捉足。

世界已知约6800种,广泛分布,暖热地带尤其多样。我国已知约400种。几乎全部为捕食性,捕捉昆虫、蜘蛛和多足类动物,不同种类对猎物有不同的选择和偏喜。


K、花蝽科Anthocoridae


小型,椭圆形,背面扁平。触角4节。喙4节,第2节极短小,喙伸达中足基部。前翅膜片上无封闭的翅室,翅脉很少。

世界已知500多种,广泛分布。我国已知90种。生活在植物上,多见于花朵、树皮、叶腋、球果的果鳞下等处。部分种类在地被物和动物的巢穴内生活,主要为捕食性,捕食蚜虫、螨类、蚧壳虫、蓟马、木虱等小动物。常见的有小花蝽、原花蝽等。


L、跳蝽科Saldidae


体长2.3-7.4毫米,卵圆形,较扁平。灰色、灰黑或黑色,常有一些淡色或深色碎斑。复眼大。触角4节,喙3节,喙伸达中足基部。前翅膜片上有4-5个翅室。

世界已知260多种,广泛分布,北半球较多。我国有39种。跳蝽在自然界相当常见,生活在河流、湖泊的沼泽地岸和潮间地带,活动于地表或作低飞,行动灵敏,有很好的保护色,不易被发现。也有些种类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还有些种类有较强的耐寒能力。


M、臭蝽科Cimicidae


通称臭虫,小型到中小型。卵圆形,扁平、红褐色。外观几乎无翅。无单眼,触角4节,喙3节。翅退化,仅留下前翅基部三角形的残痕。

世界已知约90种,广泛分布,暖热地区为多。我国研究较少,只记载了3种,其中温带臭虫
Cimex
lectularis
L.和热带臭虫C. hemipterus (Fabricius)在居室内吸食人血。

N、水黾科(黾蝽科)Gerridae


体型大小相差极大,由1.7毫米到36毫米不等,以狭长的种类居多。绝大多数种类整个身体覆盖由微毛组成的拒水毛。无单眼,触角第1节常长。前足粗短变形,具攫握作用。中、后足极细长向侧方伸开,腿节与胫节约等长。

世界性分布,已知约530种。我国共记录75种。几乎终生生活在水面之上,多喜欢没有水草覆盖的开阔水面。常见的有圆臀大黾蝽
Aquarius
paludum
(Fabricius)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1: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翅目Megaloptera (泥蛉,鱼蛉)
俗称泥蛉和鱼蛉,世界已知不足300种,多见于溪流附近或其它凉爽、潮湿的环境中,取食花蜜和软体昆虫。幼虫水生,出现于湖泊和溪流中,捕食小型的水生动物。广翅目幼虫可作为鱼类饲料。

[识别要点]
头部前口式(口器位于头的前端并向前伸,使头部的纵轴与身体的纵轴成一钝角或几乎平行,这种头部类型就叫前口式)。咀嚼式口器。前胸方形。前、后翅质地和脉相近似,后翅有发达的臀区,翅脉网状,但翅缘不分叉。跗节5节。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泥蛉鱼蛉广翅目,头前口式眼凸出;脉无缘叉四翅宽,幼虫水中具腹突。

[分类系统与常见科介绍]
广翅目近包括2个科,即泥蛉科和鱼蛉科。


(1)、鱼蛉科Corydalidae

也称齿蛉。体型较大,长于25毫米。有单眼3个。跗节各节相似,均为圆柱形。成虫通常在水源附近活动,有些种类有趋光性。幼虫水生,常见于溪流中的石头下,有1对钩状尾足,指状鳃8对,不分节,无尾丝。常被用作鱼饵。

(2)泥蛉科Sialidae

颜色较暗,中等大小,体长不超过25毫米。第4跗节膨大,并深裂为两叶。成虫通常在水源附近活动。幼虫水生,常见于溪流中的石头下,捕食小型昆虫。无钩状尾足,指状鳃7对,分节,有1根尾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1: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蛇蛉目Raphidioptera (蛇蛉)
[经济意义]
蛇蛉昆虫因形状象蛇而得名。成虫可见于花、叶片、树干等处,取食蚜虫、鳞翅目幼虫等。幼虫可见于松动的树皮下,尤其是针叶树的树皮下,捕食其它小型软体昆虫。因此,它们是一类天敌昆虫。


[识别要点]头部延长,后方收缩成三角形,下口式(口器向下,即头部的纵轴和身体的纵轴大致呈直角,这种头部类型就叫下口式)。咀嚼式口器。触角长丝状。前胸细长如颈,前足位于前胸后端。两对翅相同,有1翅痣。雌虫有细长的产卵器。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头胸延长蛇蛉目,四翅透明翅痣乌;雌具针状产卵器,幼虫树干捉小蠹。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约100种,主要分布在除澳大利亚以外的温带地区。本目仅包含2个科,有单眼,翅痣内有横脉的为蛇蛉科Raphidiidae;头部无单眼,翅痣内无横脉的称盲蛇蛉科Inocelliida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21: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脉翅目Neuroptera

(草蛉,蚁蛉,蚜狮,蚁狮)

[经济意义]
脉翅目昆虫包括草蛉、蚁蛉、螳蛉、粉蛉、水蛉等,成虫和幼虫大多陆生,均为捕食性,捕食蚜虫、蚂蚁、叶螨、蚧壳虫等软体昆虫及各种虫卵,对于控制昆虫种群、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其它国家都已将脉翅目昆虫成功地应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


[识别要点]
头下口式,咀嚼式口器。前胸常短小。两对翅的形状、大小和脉相都很相似。翅脉密而多,呈网状,在边缘多分叉。少数种类翅脉少而简单。爪2个。


幼虫3对胸足发达,跗节1节。双刺吸式口器。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草蛉蚁蛉脉翅目,
外缘分叉脉特殊;咀嚼口器下口式,捕食蚜蚧红蜘蛛。


[分类与重要科介绍] 脉翅目全世界已知约4000种,可分为3亚目6总科20科。现将重要科介绍如下。

(1) 粉蛉科Coniopterygidae

体微小,身体全部或局部、翅面上均覆盖有白色蜡粉。触角长念珠状。无单眼,翅脉简单,边缘不分叉。世界已知250多种,常见的有中华啮粉蛉Conwentzia
sinica
Yang等。


(2)草蛉科Chrysopidae

多数种类绿色,具金属或铜色复眼。触角长丝状。翅的前缘区有30条以下的横脉,不分叉。幼虫体长形,两头尖削,胸部与腹部两侧有毛瘤,捕食蚜虫,称为蚜狮。世界已知12000多种,我国常见的有大草蛉、中华草蛉等。

(3)褐蛉科Hemerobiidae

小到中型,一般褐色。无单眼,触角长,念珠状。翅脉上常多毛,前翅R脉多分支,前缘横脉分叉。幼虫长形,每侧单眼3个。已知800多种,我国常见的有点线脉褐蛉等。

(4)蚁蛉科Myrmeleontidae

触角短,等于头部与胸部长度之和,末端膨大。形态与豆娘很相似,翅狭长,翅痣不明显,有长形的痣下翅室。幼虫后足开掘式。大多数种类在地面或埋伏沙土中等待猎物,或在地面追逐猎物。有些种类通过陷阱捕获猎物,幼虫隐藏在漏斗状的陷阱的底部,取食掉进陷阱中的蚂蚁和其它昆虫,所以幼虫称蚁狮。幼虫行动是倒退着走,故又叫“倒退虫”,可入中药。我国常见的有蚁蛉、中华东蚁蛉等。

(5)蝶角蛉科Ascalaphidae

体大,外形极似蜻蜓。触角棒状,长于体长的一半。有明显的翅痣,翅痣下的翅室短。世界已知400多种,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我国常见的有黄花蝶角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et86宠物论坛

GMT+8, 2024-3-29 04:28 , Processed in 0.6117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